搅拌摩擦焊网

FSW.NET.CN

调修次数对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

 调修次数对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

   平头搅拌针调修是指在原有焊缝背面用无搅拌针的搅拌头对焊缝再次进行搅拌摩擦焊,使焊缝温度升高,改善FSW接头性能。对平头搅拌针不同调修次数的高速列车用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进行脉动拉伸疲劳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疲劳断口,试验结果表明: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指定寿命为1×10^7次的中值疲劳极限随着搅拌针调修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平头搅拌针调修两次时焊接接头的疲劳极限强度较高,焊缝背面边缘是本次试验集中产生裂纹的部位。启裂区和扩展区疲劳纹清晰;终断区为深韧窝状花样的韧性断口。

东北大学:轴向超声振动对搅拌摩擦焊过程中金属流动行为的影响

摘要:以7N01-T4合金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标识材料示踪法,进行了搅拌摩擦焊(FSW)和超声辅助搅拌摩擦焊(UAFSW)对比实验,重点研究了轴向超声振动与搅拌针螺纹耦合作用下搅拌区(SZ)金属的流动行为。结果表明,施加轴向超声振动没有改变SZ金属沿焊接方向的宏观流动行为(如弧纹间距保持不变),但加剧了轴针影响区(PDZ)金属沿板厚方向的环形涡流运动,同时超声作用下轴肩与搅拌针端部的高频锻压作用促进了轴肩影响区(SDZ)和涡流区(SWZ)金属的流动。在分析轴向超声振动条件下搅拌针周围金属受力状态基础上,提出了微区“抽吸-挤压”效应模型,解释了轴向超声振动提高SZ金属流动能力的本质。当采用有螺纹的搅拌针焊接时,轴向超声振动与搅拌针螺纹的耦合作用所产生的微区“抽吸-挤压”效应导致SZ金属流动能力显著提高。当采用无螺纹的搅拌针焊接时,施加轴向超声振动显著降低搅拌针对SZ金属的剪切作用,导致SZ的金属流动能力减弱,更容易形成焊接缺陷。

广东省中乌焊接研究所:铝-铜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接技术获突破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智能化搅拌摩擦焊接与制造团队在铝-铜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相继发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加工技术》杂志。

铝-铜复合结构散热器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服役并提升其使用寿命的关键部件。但铝、铜由于物理、化学性能差异较大,焊接制造过程中极易产生缺陷,急需突破此技术瓶颈。该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静轴肩搅拌摩擦焊接(SSFSW)新方法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高质量的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可达243MPa。研究发现,采用非旋转轴肩可抑制材料混合,避免由于铝、铜物理性能差异导致的裂纹、孔洞等缺陷。同时,该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焊接温度,有效抑制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降低了接头脆性。

天津大学杨新岐教授团队开发成功固相摩擦挤压增材制造技术及设备

 导读:天津大学杨新岐教授已开发成功固相摩擦挤压增材制造技术及设备,基于美国MELD的工艺原理,已成功实现增材制样制备。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Friction Sti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SAM)与固相摩擦挤压增材制造(Friction Extrus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FEAM)是近年来基于摩擦焊原理开发的创新金属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它利用分层累积与摩擦挤压塑性变形加工原理实现金属沉积过程。在增材制造中金属材料不发生熔化与凝固现象,克服了熔焊增材工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孔隙、未熔合及热裂纹等必须通过增材组织调控、焊后热处理、热等静压及机械辊压等手段无法完全消除的各种冶金缺陷,其增材沉积层具有锻造组织特征和优异力学性能,因而在高性能铝镁等轻质合金结构制造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铝/钢异种金属的超声振动强化搅拌摩擦焊接工艺

摘要 采用新型超声振动强化搅拌摩擦焊接工艺实现了6061-T6铝合金以及QP980高强钢的搭接焊,对比分析了有无超声作用下,接头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拉伸剪切性能,同时研究了超声振动对焊接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前对母材施加超声振动,可以起到软化母材的作用,促进了材料的塑性流动,扩大了铝/钢界面区和焊核区,使更多的钢颗粒随搅拌针旋转进入铝合金侧,在界面区边缘形成钩状结构,进而提高了接头的失效载荷;超声改变了FSW接头断裂位置和断口形貌,提高了接头力学性能,在本实验工艺参数范围内,接头最大的平均失效载荷为4.99 kN;当焊接速度为90 mm/min,下压量为0.1 mm时,施加超声振动使接头的平均失效载荷提高了0.98 kN,拉剪性能提升28.24%;施加超声振动后轴向力Fz、搅拌头扭矩Mt和主轴输出功率分别下降2.46%,6.44%和4.59%。

基于搅拌摩擦的金属固相增材制造研究进展

摘要: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是大型轻质合金构件成形制造的新技术, 已成为国内外先进成形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基于搅拌摩擦的金属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工艺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常见的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可分为三类: 基于搅拌摩擦搭接焊原理, 使板材逐层堆积, 从而获得增材构件的搅拌摩擦增材制造(friction sti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SAM)技术; 采用中空搅拌头, 通过添加剂(粉末或丝材)进行固相搅拌摩擦沉积的增材制造(additive friction stir deposition, AFSD)技术; 采用消耗型棒材, 通过棒材的摩擦表面处理, 形成增材层的摩擦表面沉积增材制造(friction surfacing deposit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SD-AM)技术。重点分析了金属材料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对比了三类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的特征及其工艺优缺点。最后指出增材工艺机理、形性协同控制、外场辅助工艺改型、新材料应用和人工智能优化是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摘要: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是大型轻质合金构件成形制造的新技术, 已成为国内外先进成形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3456789101112»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友情链接
最新留言
图标汇集
  • RainbowSoft Studio Z-Blog
  •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聚合
文章归档
搜索

Powered By Z-Blog 2.2 Prism Build 140101

Copyright © www.fsw.net.cn Some Rights Reserved.搅拌摩擦焊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鲁ICP备16009846号-2